冷庫具備著冷凍和物流的雙重屬性,作為冷鏈物流一個重要節點。但是由于在長時期的計劃經濟體制下,冷庫只是起到一個低溫貯藏倉庫的作用,冷庫的物流屬性被長時間的掩蓋起來。隨著市場經濟的開放和冷鏈物流的發展,激進冷庫對物流發展的制約已經愈加明顯,甚至很多激進冷庫的經營陷入了困境。如何使激進冷庫資源發揮最大的效益?如何構建新型冷庫?中國冷庫發展的路在何方?這一系列問題困擾著我也困擾著冷鏈物流的發展。今天,中國物流招標網及中國冷鏈產業網的記者有幸對冷庫建設的專家、北京眾德冷鏈物流有限公司總經理李萬秋老師進行了獨家專訪,就上述我所遇到疑問,李老師給出了深入的剖析。
記者:中國的冷鏈物流仍處在起步階段,您認為冷鏈發展最薄弱的環節是什么?
李萬秋:中國冷鏈物流起步較晚,發展滯后,中國冷鏈物流模式中還存在很多問題,以初級農產品為例,最薄弱的農產品的收購和批發這兩個環節。從事農產品收購及批發的從業人員素質較低,農產品批發市場的環境臟亂差是非常普遍的現象,產品的交易場所、運輸過程根本無法滿足冷鏈的要求。北京普通百姓食用的果蔬禽肉,都是經過新發地等環境較差的批發市場流向超市、流向果蔬店,最終端上百姓的餐桌。
這個過程中,經營者也嘗試改善交易環境,將原有的批發市場向物流中心轉型,但是由于缺乏專業的物流知識,決策受到限制,往往做出錯誤決策,轉型后的場地不符合物流中心的基本要求,無法運作,這樣的案例在北京有很多。所以,要改變這種現狀,需要物流專業人士參與決策,并且改善冷鏈物流環境,這是一個長期的工程,需要各個層面的共同推動。
記者:規范缺失是冷鏈行業非常顯著的一個問題,您如何看待這一問題?
李萬秋:國外,冷鏈標準是冷鏈物流運作過程中積累出的流程規范,行業發展過程中慢慢完善的企業共同推動的并沒有官方統一的冷鏈標準。
中國的冷鏈規范似乎走入歧途,與企業脫鉤,制定出的規范有很多不適用于企業的實際運作,這反而對企業的經營形成障礙。規范應該是一種普遍的水平,不要涉及太多技術的問題,比如說對溫度具體限制,不同產品的適宜溫度不一樣,對溫度限制得過于嚴格反而會造成資源的浪費,溫度是由客戶要求、食品種類的不同而決定的想規范冷鏈行業,規范不是最重要的應該更多從企業競爭的角度進行限制,提高企業競爭的透明度。
記者:冷庫是冷鏈中不可缺少的局部,作為冷庫規劃方面的專家,請您對中國冷庫建設的現狀做以評述?
李萬秋:國冷藏庫容量近年來增長較快,但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不小差距,按冷庫冷藏容量,原國有企業的占總容量的2/3以大中型冷庫為主,庫齡多在30年左右。國的各類冷藏庫,不論規模大小或功能如何,以往均按土建工程的模式建造,目前這種模式仍占主導地位,這種建筑結構不合理,不適用現代冷鏈運作模式,必需進行冷庫資源的整合改建與新冷庫的建設。
冷庫中的立柱必需有防火噴涂,
比如說過去冷庫建設的規范中規定?,F在冷庫使用貨架取代立柱,但是如果貨架添加防火噴涂就不能再使用了這就產生了貨架規范與冷庫建設規范的違背。中國的冷庫建設規范中,制冷劑選擇也有規定,中國大多使用氟氯昂作為制冷劑,不容許使用氨,原因是氨存在著一定的平安隱患。其實現在氨制冷已經得到改良,具備很高的平安性。從制冷效率的角度來說,氨的制冷效能遠遠高于氟氯昂,特別是對于大型冷庫來說,效果十分明顯,美國大型公共冷庫均采用氨制冷。
冷庫選址在冷庫建設中是非常關鍵的環節,選址是非常復雜的涉及到很多的因素,根據鄉村的不同有不同的選擇,既要著眼于現在需求也要考慮到企業未來的發展和城市的建設,要有效的協調庫房與鄉村距離和配送利息之間的矛盾,因為庫房距離鄉村每遠出
記者:從冷鏈供應鏈來看,要涉及到生產、倉儲、配送三種不同類型的冷庫,請您分析一下三種冷庫建設各自的偏重點是什么?
李萬秋:冷庫的用途不同,設計建設時需要考慮的因素是有所區別的對于生產型的冷庫要加入更多動線設計,生產進去的產品需要迅速冷卻,所以急凍間、冷庫、生產線,這些是一體化的設計,動線的設計是非常重要的倉儲型的冷庫不能做太多的分割,注重通用性,要考慮到公共型冷庫的柔性設計;配送型的冷庫是一種定制化的設計,以超市為例,要根據超市的業態進行設計,有著非常細化的溫度帶,比如說熟食是不是庫內加工包裝等等,最復雜的綜合性設計。
記者:未來中國冷庫的需求量很大,建項目不時增加,請您就中國冷庫的建設及發展趨勢發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李萬秋:冷庫建設利息很高,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關系著企業未來的發展,所以在進行設計建設時一定要給予充分的重視,要從戰略層面的高度進行考慮,而且企業高層一定要參與決策。冷庫具體的設計要有具備物流知識、建筑知識、行業知識的專業人員來操作,應該采用規范的設計流程,并進行方案的比較只有這樣才干達到企業最終的需求。國外冷庫現有的運作模式和發展路徑就是中國冷鏈發展的一個方向,但是要達到國外的發展水平,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這需要企業、政府等各個層面的共同推動。